发布日期:2017-05-08 ┃ 来源:lyglxy
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印发的《关于举办“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编制培训班(四期)的通知》(职教诊改[2017]1号)要求,经旅游管理学院领导同意,我非常荣幸参加此次培训,现将培训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什么是职业教育的诊改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是新形势下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举措,是职业院校建构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制度的新尝试。职业院校是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主体,良好的顶层制度设计能否得到贯彻,意图能否得到实现,效果能否得到体现,处于一线的职业院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职业院校对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认知、态度和实践情况,决定了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制度能否得到落实以及落实的程度,理性的职业院校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教育部职成司任占营副处长指出诊断与改进制度就是要建立一种推动职业院校自身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的机制和能力,通过质量生成过程分析,寻找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运用制度、程序、规范和文化等实施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管理,从而实现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从本次培训中获取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要使诊改工作在我校充分发挥作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深刻认识到教学工作诊改对促进我校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二是要更新理念牢固构建我校教学工作诊改的问题意识。三是要建立健全我校诊改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四是要夯实我校教学诊改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专业队伍是教学诊改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学诊改工作能够取得成效的保证。
二、诊改的核心作用
诊改是为了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发挥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自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逐步建成一个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核心是提升质量,职业院校必须提供有质量的职业教育,这是生存的基础。目的是为了高质量地全面达成预定目标并不断创造性地超越既定目标,是“定位”“导航”“体检”“矫治”,改进、创新,主要不是为了做价值判断、考核评议。
教育部提出将“管办评”变“办管评”,推进职业院校履行第一责任主体,提升院校内在自觉性,职业院校必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使质量在生成过程中首先得到保证。教育部门作为第二责任主体管控应激性,使质量生成过程的保证机制和能力得到有效管控和调适。质量生成结果应该由第三方进行中立性检测与评价。
职业院校为了确保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目标)而制定的标准及实施的系列相关活动。这些活动既包括学校内部的自我检查(诊断)和自我改进,也包括来自外部机构或专家的审查认定以及进校检查等一系列活动。这样才能使学校作为职业教育提供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关注或肯定,同时学校仍受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问责和监督。
三、诊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职业院校必须提供有质量的职业教育,这是生存的基础。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正是为了让职业院校能够在不依靠外部评估的情况下,把教学质量管理得更加规范、精细、到位,将社会赋予院校的质量保证责任落到实处,也是为了使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事中事后监管,更好地履行质量管理的职责。
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学诊改方案研究课题组组长杨应崧教授强调,“永不停歇地改进”应当成为职业院校的恒久目标。要树立先进的理念,把握基本工作方针。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质量归根到底靠自身保障;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指一种“符合性”,即所培养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程度。人才培养质量是在需求调研、目标设置、标准制定、规划设计、组织实施、过程监控、诊断改进等全过程中形成的(计划、生成、诊改)。
诊断改进过程中应把握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基本方针。需求导向即变自娱自乐为服务发展需求。建立以质量为核心和纽带的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共赢的协同联动制度体系。什么是质量,即对需求的满足程度。自我保证即变以外部保障为主为以内部保障为主。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学校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多元诊断即建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学校自主诊改、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主管(办)部门协同改进的诊改制度与运行机制,构建既科学分离又有机统一的全社会质量共治机制。重在改进即变回顾总结为实时监控,变脉冲式激励为常态化,由此激发师生员工的学习动力与创新活力,并成为工作新常态。
培训会上多名专家都强调诊改工作不能项目化,这是必须一个常态化的过程,一定要建立一个制度体系保证诊改工作是涵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建立这个制度体系的目标是为了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诊断与改进是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学生不同层面建立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引导高职院校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四、建立与完善诊改工作的具体目标
诊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发现学校本身的短板,与目标的差距。比如,体系是否完整,机制是否有力,运行是否常态,技术能否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本省高职教育发展质量提升关键制约因素,本校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制约因素,本省、本校推进诊改工作的实施困难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找出问题后必须针对问题精准发力,以建设考核性诊断制度为着力点,自觉转变工作模式(纵向)、自觉优化专业、课程建设规(计)划(横向)、催生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
第一,以建设校级数据中心为抓手,逐步实现数据融合、业务融合,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入奠定基础,切实加快职能校园建设步伐。
第二,以课堂教学形态转变为突破口,以促进教学融合为主要目的,通过关键过程性数据的即时、源头采集和实时展现,提升过程监测、预测能力,彰显教学诊改生命力。课堂教学形态转变虽面广量大、个性各异,但其影响既远且深,其作用直捣“黄龙”(课程、专业),其转变最贴时代脉搏(需要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支撑),客观上已是各类教育的改革热点。以此为突破口,有利于加速智能校园建设,有利于诊改成小的显现。
第三,诊改需要考量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符合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对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的支撑度,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教学运行、培养质量与“三全”质量管理的吻合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怼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学生、社会、用人单位、政府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
最终实现六个转变:从关注结果质量向关注质量形成的全(员)过程转变;从分割的质量控制措施向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转变;从外部问责机制(控制与监督)向自我问责机制(改进和提升)转变;从强化标准化向促进多样性转变;从院校身份表征质量向专业建设水平表征质量转变;从依赖政府制定标准向院校依赖自身制定的校本标准转变。
旅游管理学院 庞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