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资料下载

资料下载

首页 > 资料下载 > 正文

新刊来了!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新特征新态势

发布者:    时间:2023-07-11 15:14:17    来源:     浏览: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近年来,新冠疫情、气候灾变、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同时出现产生叠加效应,世界局势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和严峻。

风云变幻的世界,需要洞察未来的远见,更需稳定人心的力量。形势越是复杂,越要冷静观察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呈现出哪些新特征、新态势与新问题?如何科学把握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欢迎关注《人民论坛》最新策划“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新特征新态势”!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特征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新冠疫情、气候灾变、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同时出现产生叠加效应,世界局势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和严峻。

★ 新冠疫情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冲击效应仍在不断扩散。新冠疫情是一场真正全球意义上的公共卫生危机,越是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深的地区、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人口规模大和流动快的地区,受到疫情冲击的影响也越大。为了应对这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国不得不实行封锁措施,经济生活由此陷入停滞,引发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新冠疫情的暴发同样成为民族主义和各种矛盾升级的重要催化剂。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本应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与国际社会通力合作,但事实上却一再推卸抗疫责任与义务。新冠疫情在全球的传播蔓延,加剧了国际政治的紧张态势,激发了国际冲突和矛盾,引发了全球范围关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模式的反思和变革。时至今日,新冠疫情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冲击效应仍在不断扩散。

气候问题与诸多全球性问题密切相关,近年来频发的气象灾变日益成为影响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控因素。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指出,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热量不断累积,在其推动下,过去八年已步入有记录以来最暖八年的轨道。随着全球变暖,世界各地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从暴雨成灾、异常干旱、极度严寒,到野火肆虐、高温热浪,全球“气温失序”摧毁了无数生命与家园。2021年夏天,不断飙升的气温席卷了太平洋西北地区,使得美国、欧洲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炎热的夏季,高温热浪的持续使得土地干枯开裂,毁灭性的火灾不断出现,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经历的历史上第二大火灾“迪克西”持续了3个多月,使得大量民众被迫离开家园。在高温的加持下,毁灭性的洪水横扫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比利时、德国、卢森堡、瑞士、法国及荷兰都遭遇了罕见暴雨。气候变暖带来的自然灾害在全球蔓延,不仅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可逆的损坏,也带来了诸多社会治理难题,让国际安全局势变得愈加复杂。

乌克兰危机的爆发,终结了自苏联解体后长达30年的欧洲东西方阵营对抗和意识形态敌视淡化、大国关系全面缓和开放的时代。过去30余年,俄罗斯不仅成为北约的对话伙伴,更成为欧洲国家最重要的油气资源进口来源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开始成为欧俄关系的重要纽带。尽管其间欧洲冲突不断,但主要是多民族国家离散聚合进程中的民族、宗教和遗留的历史恩怨所致,这些民族和宗教冲突并没有引发大国对抗。乌克兰基于同俄罗斯复杂的历史和民族纠葛,原本是在欧洲的东西方之间作出保持平衡性的选择,但早年间发生的“橙色革命”和泽连斯基政府的亲西方立场,完全打破了基辅本应具备的历史智慧和战略逻辑。拜登政府和欧洲国家忌惮于俄罗斯的战略与战术核力量,并不直接出兵介入乌克兰危机,而是通过全面制裁俄罗斯、逐步降低甚至全面停止进口俄罗斯油气,为乌克兰政府和军队提供财政、武器、弹药、情报等支持,强化乌克兰政府、军队和民众对抗俄罗斯的战争决心和军事打击能力。

乌克兰危机目前基本看不到双方政治谈判能够尽快启动的可能性。除非莫斯科同样出现“颜色革命”和政权更替,否则俄罗斯不可能放弃通过公投所实现的将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并入俄罗斯版图的事实。泽连斯基政府基于政治合法性的选择,也不会接受失去领土的事实。拜登政府基于进一步打击和削弱俄罗斯的战略构想和支持乌克兰“争取自由”的国内政治正确,同样不会停止对乌克兰的军事和经济支持。在各方政治对立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乌克兰危机已经陷入了长期化的困境。

美国处理中美关系的基本做法已经发生“质变”,构成了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分析中典型的“范式变化”。拜登政府上台后,提出“重回世界领袖地位”的施政口号,回归“同盟外交”,呼吁实施“为美国中产阶级服务”的外交政策,旨在重回美国“自由国际主义”的外交传统。但在对华政策上依然延续了特朗普政府所采取的视中国为最主要战略对手与威胁的强硬竞争和对抗战略,甚至变本加厉,所出台的旨在推动对华打压与遏制的政策更具战略性和长期性。拜登政府提出对华“战略竞争”,集中体现在军事、安全、意识形态、产业链重组与高科技等领域的全面对华制裁、遏制与“脱钩”行动,试图以打压中国来保证美国的对华战略竞争力。中方一向认为,中美关系不应该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游戏,两国应该谋求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相处之道。但美国今天的政策话语体系与之前的对华接触政策相比已经发生了“质变”,打压中国已成为包括“印太战略”在内的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核心目标。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态势


随着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全球经济和政治形势正在出现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时刻。未来2—3年,世界经济甚至可能进入新的衰退期。为了维护自己的单极霸权地位和利益,美国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主义行径越发猖獗。地缘政治与地缘战略对抗的态势也在明显上升。百年变局以前所未有的烈度向纵深演化,动荡变革的转型期特征更加突出。

全球经济进入慢增长期。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均有所放缓,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经济下行态势明显。2023年4月1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预计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将尤为明显,从2022年的2.7%下降到2023年的1.3%,美国经济增长从2022年的2.1%降至2023年的1.6%,欧元区经济增长从2022年的3.5%降至2023年的0.8%。其一,美国经济增长动能减弱。美联储为应对高通胀压力持续大幅加息,但通胀粘性仍然较强,流动性收紧累积效应逐步显现,投资、消费、生产等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明显下行。其二,欧洲经济衰退风险上升。欧洲经济遭受乌克兰危机严重冲击,能源价格高位震荡,通胀压力持续加大,欧洲货币政策被迫转向收紧,信贷成本攀升,居民购买力下降,经济动能持续减弱,部分南欧经济体债务风险明显加大,2023年出现衰退的风险较高。其三,日本经济复苏面临不少制约。日本经济面临外需不振、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链中断、汇率贬值等多重挑战,国际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经济复苏进程仍受多重因素扰动。其四,新兴经济体复苏势头有所分化。东南亚国家受益于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出口保持较高增速,带动宏观经济稳定复苏,而土耳其、阿根廷等国家面临恶性高通胀和资本外流较强压力。其五,中国经济回升趋势明显。各行各业加速复工复产,产需两端同步扩张,各方面预期显著改善,IMF、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国际机构纷纷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调高。

世界政治正在回归现实主义。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尖锐对立和地缘政治殊死较量随之瓦解,冷战阵营对立和地缘经济分裂终结。后冷战时代,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合作成为主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要素。各国相互开放、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经贸关系和市场联系不断深化,主要国家之间安全领域的竞争和冲突相对弱化,传统意义上大国关系中挥之不去的地缘战略竞争和对抗走向缓和。但是,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和美国对华实行的“竞争、冲突与合作”战略,正在将大国对抗重新带回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现实主义回归”已经成为中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结构性特点。乌克兰危机成为美西方“设局、布局、谋局”的外交、政治和军事抓手。美西方不顾及俄罗斯基本地缘战略安全忧虑,在乌克兰危机升级过程中更是企图迫使欧洲彻底倒向美国,让美国的地缘政治体系更加坚实,这一战略意图是乌克兰危机持续升级的最直接原因。在美国单极霸权的主导下,欧洲已经难以重回19世纪的“大国协调”,反而难以遏制地陷入地缘战略上的大国对抗。中国坚决反对国家间以兵戎相见,但如果缺乏有效权力制衡的单极体系再延续下去,世界将会难以避免地出现更多的大国冲突和大国对抗。

多极化进程不可逆转,但世界政治究竟需要为结束单极体系付出多大代价?乌克兰危机使得这个问题前所未有地凸显。如今,乌克兰危机在冷战结束31年之后再度引发大国对抗,继续“拱火”不仅伤及欧洲的经济和民生,更将成为世界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通胀危机背后重要的刺激性因素。尤为重要的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机制正面临脆裂的风险。对于如何协调应对全球疫情、就乌克兰危机尽快形成妥协性和一致的解决方案,以及如何协调应对此后国际能源危机等严峻挑战,联合国几乎束手无策。当前美西方不仅没有反思乌克兰危机为何持续升级以及它们所应承担的责任,反而借机发难,试图破坏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治理机制,从而强化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体系。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需要大国合作,然而在今天,联合国却成为大国冲突和较量的“新战场”。美西方国家显然在利用欧洲和东亚局势试图扩大核武装的国家范围,以进一步提升美国主导的同盟体系的战略力量。

世界政治回归现实主义和大国冲突的趋势,同样在今天美国的对华政策中暴露无遗。在后冷战时代,美国曾强调美主导的单极体系是一个民主、开放、和平的“良性霸权”体系,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中,更是出现了“贸易和平论”的理论分支,强调经济全球化、相互依存以及国际投资和贸易的扩大有助于降低冲突、增加国家间的安全合作。从克林顿政府宣布对华“接触”政策,到当前中美成为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的经济、社会相互依存度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然而,拜登政府对华所奉行的战略竞争政策,事实上重新把安全置于经济之上,把美国狭隘、偏执和自私的霸权利益置于人类的共同安全与发展之上。面对中国发展,美国的战略焦虑和已经全面启动的对华战略打压,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失败,也宣告了后冷战时代的结束和现实主义的历史性回归。相互依存时代的大国竞争,再度显示出权力政治的老面孔。

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始终没有意图、也没有采取行动对外扩张。中国发展不断给世界发展和安全注入新能量。二战结束后,国际体系的变化是围绕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带来的意识形态对抗、地缘政治分裂和地缘战略的势力范围竞争而展开。而当前由于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决反对冷战分裂,美国强加给两国关系的“新冷战”暂时局限在科技领域。但在结构性争议、竞争和冲突的驱动下,世界政治事实上又重新走到了由大国对抗可能引发阵营对抗的严峻时刻。美国今天对中国发动的科技战、贸易战、经济战、媒体战、舆论战、网络战、信息战和意识形态战都在不断深化。即便美国正在发起的对华“新冷战”不同于美苏争霸,但从美国的国内政治和霸权护持的霸凌主义权力逻辑来看,“新冷战”同样将是一个不断自我强化、扩大和持续的过程。当前,美国对华发动的“新冷战”是从高科技产业链试图对华“脱钩”开始。美国要求自己和盟国的公司全面向中国断供芯片设计和制造的软件、设备和原材料,联邦调查局甚至开始调查美国准备上市的科创板公司。如果有华人作为准备上市的科创板公司的股权持有人和主要合伙人,一定要经过联邦调查局严格审查、获批后才能上市。

阵营对抗趋势难以排除。随着美国政府明确将中国定位为“最严峻的竞争者”,不断强化针对中国的战略竞争,其更加注重“拉帮结伙”,大国竞争的阵营对抗趋势越发突出。美国在强化双边同盟的基础上,构建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升级美日印澳“四边安全机制”、推动“五眼联盟”职能转型和北约力量的亚太化,塑造出了多圈层、网络化的安全合作架构。除此之外,美国以“印太经济框架”为平台,在供应链重塑、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以及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强化对华地缘经济竞争。

在美国的强势拉拢下,盟友也表现出相当程度的配合。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和美国传统的盟国,在经济利益上不愿意跟中国“脱钩”,对华存在较强经济诉求和市场依赖,但在外交和战略安全上已经明显地倒向美国。2022年12月,韩国新上任的尹锡悦政府公布的“印太战略”报告指出,“韩美同盟是过去70年维持半岛和地区的和平与繁荣的核心轴,将以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价值共享为基础,不仅在安全领域,而且在经济、高端技术、网络空间、供应链等领域,推进全球全面战略同盟”。尹锡悦政府的亲美立场在这份报告中暴露无遗。虽然尹锡悦政府仍然解释说将在中美之间保持“微妙平衡”的原有战略,但在政治、外交、安全与高科技等战线上,首尔已经决心“跟着美国走”。日本更是完全站到了美国一边。日美在地区安全事务中深度合作,在“印太战略”中“日美同谋”已成既定事实,台海、南海和东海的“三海联动”也因为日本防卫政策的突破性变化正在变得日益严峻。日本已经完全展现出了对美“选边站”和对美国的对华战略主张“一边倒”的立场。未来,美日联手强化“印太战略”和增强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基本已成定局。近来最值得注意的是新德里在中美关系中的立场和战略选择。从2023年6月拜登与印度总理莫迪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声明来看,美印关系已经出现了决定性变化。拉拢和扶植印度成为21世纪“协美制华”的重要战略力量已经成为华盛顿印太战略新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拜登政府联盟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英国和澳大利亚近年来对华政策转变十分明显。在地区安全上,英澳两国追随美国聚焦南海和台海地区巡航,并联合日本、欧洲等国家进行联合演习和行动,拓展在华议题上获取利益的空间。在经贸问题上,以国家安全名义大搞“脱钩断链”。2023年3月,英国发布的《安全、防务、发展与外交政策综合评估》报告大力倡导国家安全韧性,认为“随着中国在世界上越来越强大,我们将采取更多措施来适应中国对我们生活许多方面日益增长的影响……应对中国给我们的,以及我们盟友和伙伴的安全、繁荣和价值所带来的系统性挑战”。2022年1月开始实施的《国家安全与投资法》将加强英国政府调查和干预威胁国家安全的收购及其他交易方面的权力,英国议会在立法讨论中明确提出该立法有针对中国投资的考量。

欧洲对华战略认知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安全、人权、经贸、科技等问题上的对华策略和美国立场越来越相似。在经济上,欧洲通过重塑多元化、本地化的经贸网络,推出更具针对性的贸易投资工具,以及加强西方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协调。2022年2月,欧盟出台了《芯片法案》,特别强调要妥善应对“供应链的新地缘政治”,“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在安全上,2022年6月,欧盟在北约峰会通过的《北约2022战略概念》中将中国写入其中,指责中国“挑战”了北约的利益、安全和价值观,特别是对欧洲—大西洋安全构成“系统性挑战”。但在“战略自主”的框架下,欧洲主要国家事实上不会跟着美国走。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问题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特征更加明显,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效应正在不断深化。“世界之变”,是当前新冠疫情、气候灾变、地缘政治对抗、大国冲突四大因素叠加,未来3至5年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进程正处于二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的动荡期和转型期;“时代之变”,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各国人民向往稳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希望没有变,但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保障可持续和平的路径正在变;“历史之变”,是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国际权力、财富和利益结构的“东升西降”不会变,但面临的挑战、问题和国际权力结构合理化的时间表正在变。

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前所未有的复杂和动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走稳走实走好自己道路的意志和决心,正是面对世界政治经济动荡局面应该执着坚持的道路选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合作、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秩序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的稳定、强大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将增强世界和平与发展对中国的依赖,更将使中国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变革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引领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人民要加强团结合作,超越不同意识形态的狭隘与保守,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为世界进步谋出路,为人类利益促发展,为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增合作。这不仅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宗旨和原则,更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历来反对某些国家利用自己的霸权地位干涉和插手别国内部事务,把自身“小圈子”的利益和诉求强加给世界各国。为此,中国始终强调支持与维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治理机制,通过开放、平等与公正的多边主义行动原则,在各种国际共同议题上构建各国共同参与、集体行动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就是要反对在意识形态小圈子中“拉帮结伙”、在国际事务中制造阵营分裂的做法。

中国政策界和学术界需要对中国短、中、长期面临的国际战略挑战和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深入分析,科学、客观和冷静地寻找应对方案,确保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进程稳步向前,坚定不移地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世界稳定、发展与繁荣注入中国力量。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质变,中国需要做好长期战略博弈的政策准备、思想准备和战略准备。我们既不能对美国的对华政策抱有幻想,更不能无所作为。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更加坚定地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旗帜,坚持中美关系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在关键战略期走稳、走实和走好我们自己的路,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发挥好中华民族刻苦耐劳、善于学习和勤奋苦干的民族精神,爬坡过坎、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