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动态 -> 统战理论 -> 正文

李玉举:全面认识我国经济的形势、动力和信心

来源: 学习时报 时间:2024-05-17 点击:

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对下一步经济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开局良好、回升向好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和趋势,要全面认识我国经济的形势、动力和信心。

看待经济形势,要看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从今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看,综合分析总量和结构、宏观和微观、横向和纵向、单项和组合指标,我国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实现良好开局。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基本面。最近,多家国际机构也纷纷上调了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在经济发展中,“质”通常表现为结构、效益和安全性,质变是这些方面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突变性飞跃。“量”通常表现为规模、程度和速度,量变是这些方面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正确看待我国经济形势,必须认识到中国经济正处在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

当前,我国经济继续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日益升级的打压阻遏和一系列外部冲击,倒逼我们大大加快了自主创新步伐。创新发展在“质”上表现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全球创新位势跃升、国际竞争力提升。202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012年的5%提高到超过13%;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1.3%,首次超过50%;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具备了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所普遍具备的重要特征;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10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等等。特别是去年以来,各地区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科技创新,支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新动能加快培育形成。今年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去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协调发展方面,在“质”上表现为城乡区域优势互补性和融合互动性显著增强,包括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等。同时,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能源结构、收入结构等都有积极改善。绿色发展在“质”上表现为能源资源结构的深度调整、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全面性转型。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比重达53.3%,历史性地超过了火电;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28.2%、31.8%,市场占有率31.1%,成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应该说,数字经济“新蓝海”和绿色低碳发展,使得我国经济的“蓝”“绿”底色愈发明亮。读懂了这些领域的“质变”,就能对中国经济发展为什么行、为什么能、为什么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看待经济发展动力,要看改革、创新和开放

我们经常把经济比喻成一艘巨轮、一列快车,并描述说发展态势很好,这个好关键是动力系统好。动力系统强劲,经济发展才能充满活力。总的来说,改革、创新、开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从改革来说,新时代以来,我国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今年以来,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加快,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部署数字经济9方面重点工作,出台招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增强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效应更加凸显。改革将为我国经济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发展活力,未来新一轮系统性、深层次的重大改革举措,特别值得期待。

从创新来说,新时代以来,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指数位列全球第12位,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值得强调的是,创新指数排在前面的发达国家人均GDP都在4万美元以上,最高超过9万美元,而我国人均GDP只有12700美元。在这样的一个发展水平上,取得这样的全球排名和地位相当不容易。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科技创新将发挥决定性作用。

从开放来说,新时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们坚定扛起经济全球化大旗,多次重申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当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当前支持经济全球化,符合我国战略利益,得到大多数国家支持,无疑也是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过去我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这是已经由历史和实践检验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开放发展在“量”上表现为进出口规模的扩大、利用外资的增加、合作伙伴的拓展;在“质”上表现为贸易结构的优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深度结合、平台能级的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占比总体上升;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跨国公司100大及跨国指数,超过40%的有16家;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自贸区建设扩围提效,22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梯次展开,制度型开放成果加速向全国复制推广。特别是2023年5月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雄安新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中部地区、西部大开发等8场区域发展座谈会,对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打造全国对外开放高地、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等作出重要部署,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看待经济发展信心,要看机遇、能力、条件和优势

正确看待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辩证法、两点论。如果时时只看到困难、挑战、矛盾、风险、问题这一边,自然会困顿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相反,处处看到机遇、能力、条件、优势、信心这一边,就会泰然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机遇、能力、条件和优势强力支撑发展信心。从机遇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五个方面战略机遇,即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从能力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具备四个方面支撑,即资源潜力、内生动力、发展活力、调控能力。从条件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国发展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即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从优势来看,我国具有“四方面优势”,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机遇、能力、条件和优势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底气,是我国保持战略定力、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根本依托。

过去,我国经济顶住压力、练好内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现在,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经济继续保持回升向好态势;未来,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完全有信心有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作者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 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