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有些民众也表现焦虑、担忧甚至恐慌的情绪。对此,我们该如何正确疏导及应对?看看心理专家怎么说?
作者:郑爱明,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工作委员会委员。
疫情对公众阐述的心理影响一般表现为:恐慌、焦虑、抑郁以及心理导致行为异常表现等,具体为:
第一,焦虑,表现为紧张和担忧。感觉忐忑不安、心神不宁,导致饭吃不香、觉睡不好,不断关注疫情新闻,担心未来有一天自己和家人会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发脾气,怨天尤人,甚至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出汗、口干等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这类人群发生率最高。
第二,恐慌,表现为恐惧和害怕。害怕自己被新型冠状病毒包围着,听到或看到各类新闻媒体的报道会心惊肉跳,高度紧张,不敢出门,甚至在家里也要戴口罩和手套,害怕被传染;有些有低热或轻微咳嗽者,不敢去医院,害怕被留下,即使没有去过疫区或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有些有躯体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由于恐慌导致病情加重,感觉自己快要不行;有些怀疑自己得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反复求助热线或到医院就诊,要求确诊或隔离。
第三,抑郁,表现为悲观和绝望。针对媒体报道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不断上升,会觉得这就是绝症,看不到希望;尤其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此次疫情被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变得更加悲观,感觉世界末日就要到来,易哭泣、觉得活着没有意思,食欲不振或暴食,没有任何愉悦感,为自己活着而感自责,本能欲望下降。
第四,行为异常,表现为行为过度或不足。为了预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严重后果,不断关注手机,不断刷屏,害怕错过任何一个相关消息,哪怕吃饭和睡觉时也不放弃;反复洗手,哪怕手洗破了;不敢出门,即便家里食物短缺的很厉害;在家里,不敢讲话,也不希望家人讲话,担心飞沫传播病毒,为此感到痛苦。
针对以上心理现象,应对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做好个人防护。具体包括:
(1) 学习相关知识,推荐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编写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或者官方媒介宣传的相关防护知识;
(2) 不聚会,尽可能待在家里;
(3) 外出时要戴好口罩,注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减少接触;
(4) 回家要先洗手再和家人接触;
(5) 保持正常作息规律,合理饮食;
(6) 适当运动,提升自身免疫力;
(7) 出现轻微症状如咳嗽、低热等,不要恐慌,很可能只是普通感冒,或仅仅只是紧张引起的躯体化症状;
(8) 如有感染风险者(有接触感染者或疫区经过史)要及早就诊。
2. 调整心态。具体包括:
(1) 保持平常心,情绪波动是人的自然现象;
(2) 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是疫情引起的正常人群的正常反应,不必过分在意;
(3) 寻找读书、听音乐等适合自身的爱好方式充实自己,分散注意力;寻求亲朋好友相互支持,正向互动。
3. 主动应对负面情绪。具体包括:
(1) 相信政府,相应科学,相信医生;
(2) 控制使用手机和看电视时间,适当“隔离”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过载网络信息;
(3) 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陪伴自己并与自己对话;
(4) 参照网络上的“防松训练”、“放松冥想”、“呼吸防松”等方法自我调节;
(5) 出现失眠、焦虑、抑郁、控制不住的洗手等情况,建议寻求正规的心理援助(全国各地的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和医疗机构心理门诊等);
(6) 如果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建议到医院进行诊治。
资料来源:中国科协调宣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心理学会
转载自光明网(原文链接:【防疫科普】面对疫情焦虑、恐慌?心理专家教你如何应对 (gmw.cn))
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