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新十条”)。其中提到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不再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对于跨地区流动人员也不再查验,不再开展“落地检”。各地要按照要求,精准落实。
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公众心理上可能会有哪些变化?就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谭旭运表示,随着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的最新变化,大家心理上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对客观信息的需求更强,心理上对于信息的确定性或者明确说法的信息需求增加;二是,对于病毒和疫情防控的心态上可能产生分化。比如一部分人可能产生完全放松的情绪,而另一部分人则会因为新的变化产生突然的担忧。所以,这种担忧和松懈的分化会更突出。“这些心理变化都是正常的,我们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各种情绪的合理性。”谭旭运提醒,“大家要及时关注防疫、物质保障这些信息的更新,同时要更加科学、正确地筛选一些信息,避免信息轰炸,过分关注某类信息。”
面对当下复杂多变的情况,做好心理防护十分重要。如何保持积极情绪?谭旭运建议,好状态就尽量去保持,如果情绪或心态上有变化应该积极地去做调整。主要有四个方面可以调整:第一,一定要正视各类情绪,焦虑、担忧等这种相对消极的情绪,不要过度去对抗它。第二,一定要积极地寻求支持。现在的新政策下,大家的交流和互动、面对面的机会可能就更多了,对于心理能力的提升或者情绪调节就有了更好的倾诉渠道和方式,可以积极地寻求来自家人、朋友的支持。此外,如果情绪低落,还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等方式去寻求心理援助和心理支持。第三,通过运动等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的身体免疫力,另一方面运动本身是可以增加我们的积极情绪,释放一些压力,让情绪状态变得更好。适当的冥想活动例如正念,也可以产生放松。第四,保持和恢复规律的生活节奏,比如许多人可能从居家办公的状态到工作单位的状态转化,这种变化的同时,生活节奏也产生了变化,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尽可能保持规律生活。
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