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聚焦
2017教学质量提升年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二〇一七年二月】
来源:编辑:宣统部    发布人: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7-10-28

目 录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与环境. 1

一、发展基础. 1

二、发展环境. 5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办学定位. 10

三、办学理念. 10

四、发展目标. 10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及具体举措. 14

一、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15

二、专业建设卓越工程. 18

三、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22

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25

五、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工程. 28

六、智慧校园建设工程. 30

七、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 32

八、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工程. 34

九、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工程. 36

十、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37

十一、办学条件改善工程. 39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40

一、组织保障. 40

二、制度保障. 41

三、经费保障. 41

四、质量保障. 41

“十三五”时期是我校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综合办学水平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云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以及国家和云南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2011年以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人才培养的评建工作,加强内涵建设,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十二五”期间,学校升格为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获批为“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全日制在校生5620人,其中三年制高职专科在校生3343人,五年制高职在校生1875人,中专生402人。

(一)专业布局和结构改善

学校按照“办学贴近社会、专业贴近行业、课程贴近岗位”的办学理念,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打造特色专业。现拥有旅游管理系、酒店管理系、休闲经济系、外语系、艺术与体育系、信息技术系、国土资源工程系和基础部等七系一部,高职设置25个专业,其中导游、酒店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是国家旅游示范专业,且酒店管理专业和导游专业是云南省行业特色鲜明、校企合作程度高的特色专业,基本形成以旅游类专业为主体,以语言类专业和国土资源开发类等专业协同发展的专业布局体系。

(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成效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2个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探索、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多个专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酒店管理专业构建了“HOTEL”人才培养模式,导游专业构建了“双循环工学交替,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二是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学校遵循“岗位任务分析-专业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实施”的开发流程和思路,加强课程建设,保证了课程知识讲授与能力训练的联动性和有效性。应用泰语专业构建了“跨国培养、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同时,学校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10门;引入20余门通识课在线课程,供学生网上自主选修。三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强化教学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控,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现

学校加大教师培养、引进力度,初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专兼结合且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师资队伍。截至2016年底,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73人。其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113名,占比65.3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77人,占比44.51%;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6人,占比32.37%。

(四)校企合作取得良好进展

学校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积极与相关大型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引企入校”“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等形式的合作,建立了长效、稳定、运行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截至2016年8月底,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达116个,订单培养学生数量达116人,企业接收顶岗实习475人,接收毕业生就业210人;拥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5个。

(五)学生培养质量逐步提升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8.87%,其中休闲经济系、旅游管理系、国土资源工程系最高,均为100%,实现充分就业;其次为酒店管理系,毕业生就业均保持为98.05%。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本省,占93.47%,省外就业人数较多的地区为北京市、上海市和浙江省。2016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0.81%。学校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取得优良的成绩,多次获得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奖项,深得同类院校好评。

(六)国际交流合作成果颇丰

学校充分发挥“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设有海外教学点3个,每年承担“中国云南-缅甸合作论坛旅游官员及旅游企业高管交流活动”和“中国云南-老挝旅游官员及旅游企业高管培训交流活动”的对外培训任务和相关服务工作。2016年,学校为东南亚、南亚国家培训人员累计达到417人。同时,学校组织教师赴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海外高校、宾馆饭店、旅游企业等培训49人;具有海外访学经历的教师5人;先后选派了9名优秀教师到泰国学校任教;选派158名学生赴海外友好院校交换学习。

(七)教学科研工作成果较多

“十二五”期间,学校完成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厅级科研项目45项、校级科研项目158项。教师共发表论文356篇,其中二类及以上论文21篇。2016年,学校完成云南省教育厅科研研究基金一般课题8项、云南旅游规划研究课题5项、校级课题4项;立项在研的云南省教育厅科研研究基金课题10项、云南旅游规划研究课题6项、校级课题4项,各类课题共33项。教师发表二类及以上论文3篇,主编参编正式出版的教材多部。

(八)办学基础条件有所改善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加强办学基础条件建设。截至2016年,学校共有实训室29个,校内实训基地2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227.66万元;纸质图书达到19.4万册、电子图书1000GB。千兆校园网络全面覆盖教学和办公区域,出口互联网带宽100Mbps,办公基本实现信息化。

(九)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

学校大力开展多元化社会服务,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截至2016年,学校依托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128所、普通话测试站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共计培训44183人次;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参加义工服务819次;开展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项。

(十)党建思政工作成效良好

“十二五”期间,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认真落实党委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构建并不断完善科学务实的制度体系和落实机制,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的有效贯彻落实,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 政策支持职业教育为学校发展提供新环境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等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标志着加快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2015年以来,教育部、云南省又先后出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等文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发展水平。这些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 “一带一路”战略为学校国际化办学提供新契机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必须坚持人才优先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像印度等东南亚国家职业教育普遍较弱,对高质量职业教育有着旺盛的需求。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等周边国家有着天然地缘优势,这些国家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推动区域,而且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合作的重点方向。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步伐的不断加快,职业教育走出去也将成为必然,这为学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了重要机遇。

  1. 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为学校发展提供新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为云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推进,使得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的交互点的云南具有更加突出的区位优势,也为位于昆明的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1. 旅游强省战略为学校发展提供新机遇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以建设旅游强省为目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全域旅游、品牌引领、集聚融合、项目带动、绿色发展战略,按照“一核一圈四带五区八廊”的旅游发展总体布局,把旅游产业打造成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新支点,培育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学校主动参与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1. 优质校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新动力

《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实施方案》提出,到2018年建设10所左右“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明显、就业优势突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强、有一定技术创新服务能力、综合水平领先”的优质高职院校。当前,学校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后,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奋发图强,决心“弯道超车”,创建优质高职院校并提出建成全国知名的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在动力。

(二)发展挑战

  1. 旅游产业新业态对旅游职业教育提出新需求

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提高,旅游需求快速增长,旅游多样化、品质化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业呈现出多种新产品新业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70号)指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题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主线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动力源是供给侧改革,目标是建成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十三五”期间,云南以“旅游+”融合和全域旅游发展为重点,加快旅游开发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新的旅游业态呼唤新的旅游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旅游职业教育提前布局和调整,才能有效满足旅游新形势的需要。

  1.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要求

为加快旅游强省建设进程,云南省实施传统产品提升、新业态培育、全域旅游富民、市场主体培育、旅游对外开放、智慧旅游建设、服务质量提升、城乡环境整治等八大工程,加快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旅游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亟需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队伍支撑。这就对学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制约了自身快速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旅游业培养了一批旅游专业人才。但是,与国内旅游类高等职业院校和省内其他类高等职业院校相比,学校升格比较晚,存在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内部治理能力不强、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尚处于“外延扩张”阶段。面对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必须要有效破解发展中存在的难题,才能实现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国际化旅游高等院校的新目标。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发展愿景

利用10-15年的时间,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类高等职业院校,打造成为中国旅游产业重要的人才和智力输出基地、引领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品牌力量,以及国际旅游职业教育的辐射核心之一。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服务云南“旅游强省”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内涵、提升质量”为主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区域特色鲜明、行业融合度高、国际化办学程度高的旅游职业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中外合作教育,探索发展本科职业教育。

专业发展定位:以旅游类专业群为主体,积极构建覆盖旅游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的专业集群。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社会责任感强,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服务旅游产业发展,立足云南,辐射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

四、办学理念

办学宗旨:引领云南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旅游人才,服务云南旅游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建设。

治校方略:以人为本,开放办学,创新发展。

管理理念:目标导向,协调高效,追求卓越。

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和完善以省会中心城市校区为核心的点面支撑办学布局,将学校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区域特色鲜明、行业融合度高的旅游类高职院校,打造成为以中国—东盟旅游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核心的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旅游职业教育辐射中心,为建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文化交流基地和旅游人才培养培训与输出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二)具体目标

——办学层次与规模。以全日制专科高等职业学历教育为主,适当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社会培训,大力发展中外合作教育,探索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就业满意度达到98%。

——基础设施。推动新校区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建成功能完善、设施先进、内涵丰富的现代化、智慧型、生态校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旅游文化特色和国际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体制机制创新。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内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以及各方面工作体系的改革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提能增效,激发办学活力;建成中国-东盟旅游创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等2-3个特色二级学院;加强云南省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发挥行业企业办学作用。

——专业建设。到2020年,专业规模达到42个左右,建成旅游类、财经商贸类、文化艺术类、语言类、交通运输物流类、信息技术类、资源开发类等7大专业群。其中,酒店管理、导游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建设基本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其他专业建设整体上达到全国高职院校的中等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数量达到450人以上。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38%以上;硕士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比例55%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80%以上;专业带头人30-40人,骨干教师70-80人,技能大师2-4人,国外旅游、酒店专业优秀教师2-3名,省级水平教学、科研团队1-2个。

——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到2020年,校企共建专业10个以上,其中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3个以上;校企共同开发课程30-50门以上;共建创新团队5-8个左右;共建实训实习基地40个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20个。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诊断与改进机制,实现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采用“专业+创新创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以“创新创业素质+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成具有旅游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实践基地。

——国际化办学。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引进优质的专业课程和教材,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选派优秀教师到瑞士等国家学习、交流与培训。依托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面向泰国、老挝、缅甸等国家开展旅游专业及中国文化等教育培训。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年均3-5项,海外办学基地达到10个左右,对东盟地区人才培训总量保持在年均800人以上。

——社会服务提升。初步形成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机制;搭建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培训,年培训达到4000人次以上。

2020年学校主要办学指标如下:

指标 内容 2016年 2020年
办学


规模

占地面积(万平方米) 14.3 79.2
在校生规模(人) 5620 8000
海外分校(教学点)(个) 3 10
专业


建设

 

专业数量(个) 25 42
旅游大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旅游方向比例 56% 75%
国家级骨干专业(个) 0 1-2
省级骨干专业(个) 0 4-5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个) 0 2
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个) 0 3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0 1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 5
师资


队伍

教师数量(人) 298 450
校内专任教师数量(人) 173 223
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65.31% 80%
研究生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44.51% 55%
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32.37% 38%
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个) 1 2
省级专业教学团队(个) 8 12
技能大师工作室(个) 0 20
科学


研究

国家级教、科研项目 0 1-2
省级科研项目 0 2-4
厅级科研 16 40
发表论文数量 30 80-100
学生


获奖

国家级技能大赛(项) 7 20
省部级技能大赛(项) 17 30
学生


就业

就业率(%) 98.87% 99%
初次就业平均薪资(元) 3074.26 5000
就业满意度(%) 94.78% 98%
社会


服务

培训在校生(折合数)相当于学历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比例 30% 50%
技术服务收入(万元) 9 50
基本


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个) 25 35
校外实训基地(个) 55 95
生均图书(册/生) 34.52 80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生) 5743 8000

(三)标志性成果

到2020年力争取得6项标志性成果:

  1. 瞄准全域旅游、休闲旅游等发展趋势下的新业态,打造一批新兴特色专业或专业方向,开设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温泉旅游方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管理(养老养生旅游方向)等。

  2. 旅游大类专业校企合作共建率达到80%,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材)30-50门左右。

  3. 建成中国-东盟旅游创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等2-3个特色二级学院。

  4. 拓展“总部+海外基地”的国际化办学布局,海外教学点达到10个左右。

  5. 建成“三环节、四阶段、五纵五横、一平台”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6. 各类在校生规模达到万人以上。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及具体举措

一、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一)构建“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

立足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主动融入、服务国家和云南发展战略,发挥行业办学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有效整合政府、行业、企业资源,创建“政、校、行、企”协同的办学模式。建立多方参与的发展咨询机构。推进“总校+分校”的区域办学布局,形成以昆明校区为核心,“政、校、行、企”联合办学的分校遍及各市、州的办学体系,全面服务云南旅游强省战略。加速“总部+海外基地”的国际化办学布局,力争到2020年海外合作办学基地达到10个左右。推进二级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和完善“企业副院长”和“双专业带头人”机制,将校企协同育人落到实处。

(二)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资源整合、科学决策和战略规划能力。保障学术组织相对独立行使职权,充分发挥其在宏观学术政策决策,审议学科、专业设置及教学、科学研究计划,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及审议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等方面的作用。完善校内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群团组织工作制度、民主党派参政制度和院务公开制度,不断增强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现代管理水平。

(三)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

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以投资、设备入股等形式,吸引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探索举办多元投入、共同治理、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构建学校、企事业单位、行业一体化的管理运行模式。

(四)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系

按照“重心下移、责权一致、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原则,构建关系明晰、权限规范的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加强校级层面的领导、统筹,优化行政部门设置,完善并落实二级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建立院系两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激发二级学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

(五)加强制度建设

根据学校办学发展实际,依法依规完成章程修订工作。以《章程》为统领,全面梳理、完善学校管理的多项制度,建立保障制度有效实施的运行机制。重点加强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建立规范性文件审查与清理机制,按照法制统一的原则,对校内规章制度进行审查,及时修改或废止,保证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系层次合理、协调一致。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学校规章制度和各项工作部署的有效落实。

(六)提升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健全干部选任、管理、培训和监督机制,细化校长、中层干部和基层人员岗位要求,强化岗位管理。加强干部培养培训,实施管理能力提升计划,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优化中层干部选拔、聘用、管理制度,加强后备干部遴选和培养,着力解决管理队伍结构性、发展性矛盾问题,培养、造就一支精干高效、业务精湛的职业化管理队伍。

二、专业建设卓越工程

(一)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紧贴云南及西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构建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和专业动态优化调整预警机制,制定、实施《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专业评估办法》,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机制,积极推进专业评估工作,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生源较少或就业不佳的专业撤销,打造一批新兴特色专业或专业方向,拟新开设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温泉旅游方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管理(养老养生旅游方向)等20个专业。

同时,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遴选工程测量技术、酒店管理、导游三个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导游、旅游英语、休闲服务与管理、婚庆服务与管理五个专业为特色专业。建立专业建设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以重点建设专业和特色专业为核心,形成一批支撑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旅游类、文化艺术类、资源开发类等优势特色专业群,力争打造1-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4-5个省级骨干专业。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吸纳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参与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每年定期召开用人单位、企业行业专业参与制定新增专业培养方案和调整已有专业培养方案。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融入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搭建中高职人才培养“立交桥”,加强中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有效对接。探索开展四年制本科职业教育。

(三)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以“双需求”(岗位需求和技术活动全过程需求)为原则,对接职业标准、行业规范,构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三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引进瑞士等国家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30-50门课程,并开发相配套的教材等资源;引入开放式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开展课程建设及应用效果评估,确保课程质量。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为重点,建立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教材项目规划和运行机制,到2020年,至少实现6门左右课程、教材的本土化建设和教学实施。

(四)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全面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案例教学、探究教学、情境教学及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针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其中,基础理论课程主要以案例教学形式为主,职业能力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技能类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型、项目式教学等模式,重点训练学生的岗位基本技能,目标定位于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

(五)建设专业实训体系

在“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观指导下,融合“云、物、大、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前沿科学技术,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递进为逻辑主线贯穿设计,分类建设“教学做创一体化”专业实训室,重点建设ERP沙盘实训室、就业创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根据专业课程、岗位特点,开发实训项目、实训教材及资源,搭载教学实训软件,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乃至真实的工作环境,训练和提升职业技能。同时,搭建实训室管理平台,对实训过程实时监控与评测分析,对实训室环境、设备、资源全方位管理,包括实训项目、实训教材等,提高实训效果和实训室利用效率。

(六)建设专业教学信息化平台

利用信息技术加快专业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一是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专业课程体系”用于课堂教学;二是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专业虚拟仿真软件应用”用于实验教学;三是建设“MOOC平台+MOOC课程”用于开放教学;四是建设“资源库平台+专业课程体系应用”用于教学资源管理,将教育信息化平台、专业资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教学效果。

图1  专业教学信息化平台示意图

(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设立中国-东盟旅游创业学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文化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教材,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5-8门,纳入学分管理;着力打造以旅游创业为特色,以“专业+双创”教育为核心,集教学、实训、实践、孵化、运营于一体的“全域旅游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立健全学生创业综合服务体系,对有创业意向、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或有创业项目的学生实行创业帮扶、政策支持,提供一站式、全流程、专业化的辅导服务。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专业创业实践的多维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为云南旅游产业及其他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图2  全域旅游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示意图

三、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有关师德建设的有关规定,强化“育人为本、师德为先”的理念,建立由学校统筹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构建有效约束机制,制定师德师风长效考核机制,制定学术道德规范,建立各类教师培养合格和提升标准,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二)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

坚持“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完善人才引进分类标准及管理体制,建立人才引进遴选、评价与淘汰机制,提高引进人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优化教师专业结构与学缘结构,使人才层次、类型等分布更加合理。制定有关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度,大力引进博士学位人才、具有硕士学位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海外优秀师资,进一步改善高层次人才的用人环境,落实高层次人才有关待遇,建立高层次人才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三)提升教师队伍发展能力

设立专项经费,对中青年教师加强系统培养培训,扎实推进教师能力提升。一是实施骨干教师研修项目。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脱产或在职提高学历学位,选拔骨干教师海外考察、学习,拓宽专业视野。二是实施“双师型”教师打造项目。落实每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全面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开展教师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重点落实酒店管理、旅游管理、餐饮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文化艺术等专业中青年教师每年至少有2-4个月时间参与合作企业实际运作管理。三是实施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旅游业应用技术研发项目,开展旅游新业态课题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主动服务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四)打造高水平团队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课程体系建设为目标,以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为手段,构建发展目标明确、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合作精神和发展潜力的教学团队。依托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领域和创新平台,瞄准国家和云南省旅游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学科前沿,建立科研团队。以酒店管理学院和旅游管理学院为项目主要责任单位,与云南省旅游企业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团队,提高其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增强资源整合能力。

(五)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明确和规范兼职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与管理。健全兼职教师考核机制,建立兼职教师校内职称评聘制度,激发兼职教师教学热情。加强与省内高校、大型企业联系,特别加强与“走出去”的大型国企、央企联系,聘请海内外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六)推行辅导员发展计划

实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创新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强化辅导员工作考核,实施辅导员分类发展培养计划和能力提升计划,支持辅导员成立专业化工作室,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法制教育、职业规划指导等能力。开展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提高辅导员实践工作水平。

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一)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总体架构

增强质量意识,树立正确的质量价值观。以目标实现、职责履行、质量保证为核心,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把握需求输入、质量生成与改进、质量输出三个关键环节,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机制,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建立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质量保证工作,形成以“三个环节、四个阶段、五纵五横、一平台”为基本框架的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图3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框架

图4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线路图

(二)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组织机构

建立党委领导、校长指挥、质量保障委员会全面协调的质量保障领导组织,承担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指挥、组织和调度职能。建立学校-二级单位-专业三级质量保障组织。明确责任主体,对应五大系统,厘清各单位在质量保障体系内的职能分工。

(三)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机制

一是构建质量目标体系,明确质量标准。学校制定“十三五”规划及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专项规划,并根据规划发展目标,按照上下衔接、左右联动的原则,编制质量保障建设规划目标体系,并层层分解,制定考核标准,确保实施。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依据学校发展目标体系制定质量标准。建立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体系,适应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需要的教学过程管理标准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标准、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等体系。在厘清、优化各部门岗位职能的基础上,将职责-岗位-工作标准相关联,形成部门岗位工作标准。

二是强化监督控制系统,定期开展评估诊断。建立健全教学监控制度,根据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等开展教学检査做好教学检査信息、教学督导信息、教学评估信息、教学信息员信息、学生评教信息、领导信息和社会信息等信息的采集、统计、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为学校和相应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围绕教学运行和教学基本建设的各个方面,开展综合评估和专项评估,重点做好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教师教学能力评估、顶岗实习评估、二级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评估和综合评估。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准确有效地反馈教学质量信息,通报有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进行整改。

(四)建设质量数据管理系统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对接教学运行、教师科研、学生学习、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的质量管理系统平台。完善校本数据平台功能,为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公共信息服务、工作动态分析、行政决策和监控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五)树立现代质量文化

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强质量文化的宣传、教育,面向全体师生员工普及质量文化,培育质量意识。同时,动员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高全员质量保证的参与度,认真落实各项质量保证制度,实现学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五、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工程

(一)打造骨干职业教育集团

完善云南旅游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推进集团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逐步将其打造成具有云南特点的骨干职教集团。一是健全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学校牵头组建骨干集团建设申报工作组,修订运行与管理规章制度,细化实施步骤与措施。二是加强集团资源共享共建,建成一批满足集团成员学校的学生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三是发挥院校优势资源,争取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建设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四是依托平台优势,促进校企合作对话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建立集团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形成“常驻与巡查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企共管”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以及“周询、月查、季检”的考核监控机制。

(二)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指导,加强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到2020年,校企共同新建20个以上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建设以毕摩为传承主体,以毕摩经书为主要载体,校企共建彝族毕摩文化“产学研”一体化非物质文化传承校外实训基地;以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饮品实训室(咖啡、调酒)设施设备为依托,引进知名咖啡企业,建立冠名的中外饮品实训基地;与相关企业共建3D打印创新实训基地,组建师资团队,开展3D打印技术专业技能人才培训,服务3D打印技术产业发展。

(三)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按照“资源整合、文化融合、产学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共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与优秀大型企业特别是“走出去”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冠名班。探索建立产教合一的教学方式,遴选婚庆服务与管理、烹饪、宝玉石鉴定与加工3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部分专业试行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度,发挥企业带头人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专业特色的培育等方面的带头和指导作用,提高专业建设的科学性,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四)校企合作共培师资

校企共建教师工作站,搭建专兼职教师交流平台。通过教师工作站载体,将企业的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职业资格标准和最新技术发展引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中。依托教师工作站平台,建立校企“人员互聘、职务互兼”制度,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实现师资互培、互通、互管,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校企联动,共建教学、科研团队,以项目为驱动,整合学校、行业和企业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有效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六、智慧校园建设工程

(一)完善智慧校园基础设施

完善基础网络建设和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包括基础网络平台、网络出口设计、骨干核心层设计、汇聚层设计、接入层设计等。升级、优化网络系统,提升全网性能及可靠性,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应用。加快建设无线网络,打造全方位无缝覆盖的无线校园。构建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建立校园网公共认证平台,实现所有用户统一认证。构建基于无线定位、RFID等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感知平台,实现人、物及能耗等信息的动态采集、监测。构建以虚拟化、分布式为特征的计算资源池、网络资源池及存储资源池,建成高可用、易扩展的校园云,实现资源动态智能管理。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构建可信、可控、可查的网络安全环境。

(二)打造智慧教学支撑平台

以“互联网+教育”的理念,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在线课程平台、智慧教师、VR公共实训室等,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教学模式;推进教学资源终端化建设,建立数字化资源开发中心,实现教学向移动终端的延伸,实现校园“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三)构建校园智慧管理体系

建立校级业务流程引擎,优化、重构学校业务流程,建设标准、开放、可持续迭代的智慧校园管理体系,涵盖行政办公、学生管理、教务管理、资产管理四个模块。其中,行政办公包含OA-管理系统、人事师资管理系统、教师量化考核管理系统;学生管理包含招生管理系统、迎新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德育管理系统;教务管理包含教材管理系统、智能排课管理系统、智能考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专为学校管理固定资产设置。建设和完善学校各级各类管理系统,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以信息化实现管理现代化。

(四)建设校园智慧服务体系

以统一数据库及各应用系统为基础,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针对学校师生特点和习惯,结合智能感知技术,实现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定制和信息智能推送;打造专业诊断平台,对国内相关专业进行搜集、分类及展示,实现一站式完成专业成果的录入、管理、分析和发布;开发教学、管理APP系统,逐步涵盖整个应用业务系统,实现应用系统APP管理操作、应用系统消息APP推送及反馈等;提供校情数据的采集、分析、监测和预警,建立符合校情的分析模型和数据挖掘模型,提高管理、决策支持、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七、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

(一)引进国际优质资源

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技术标准和优质资源,根据云南旅游产业特点进行本土化改造,探索建立职业教育旅游类人才培养国际标准。开展专业国际认证,重点完成导游、酒店管理、烹调工艺与营养、会计四个专业申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教育质量认证。逐步调整外国专家和学者的专业结构,结合专业教学和专业建设,重点引进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烹饪等专业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外籍专家和知名学者参与教学。

(二)开展国际合作办学

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国外院校、企业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办学。开展学费互惠(减、免)、学分互认、课程互认,探索联办“3+1”“2+2”等形式的国际班。选取1-2个专业试点,举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探索举办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南亚和东南亚国家职业教育合作范围,开展与国外大学的交流(换)生和联合培养项目。依托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开展针对东盟国家的政府官员、旅游企业员工、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化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扩大海外培训中心数量,拓展海外培训中心功能,建成集教育培训基地、实习就业基地、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合作办学基地。

(三)组织国际交流活动

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加大中青年出国境派出力度。实施中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管理人才海外培训计划,拓展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国际化视野。

构建国际化旅游职业教育交流平台,每年举办中国-东盟旅游职业教育研讨会或论坛、“一带一路”旅游职业教育国际论坛等,组织中国-东盟职业技能大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将学校打造成为国际旅游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示范基地。

八、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工程

(一)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以推进省优质校建设为契机,继承学校文化传统,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广泛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规划制定学校重大活动的程序和礼仪,办好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优秀师生表彰、校园旅游文化节、校运会以及新教师入职宣誓等重大文化活动。继续开展“做好事、做善事、做志愿者”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五四“两红两优”表彰、暑期三下乡、校园文化艺术月等活动。设置一训三风墙、校训石、校风石等,并以学校文化理念为基础,系统命名学校楼宇道路。推进校史馆建设工程,发挥学校历史传统、杰出人物事迹的文化育人作用。

(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行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提升活动,形成浓郁的行为教化环境,使校风、教风、学风进一步得到矫正和提升,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开展校园文化讲坛、沙龙等活动,营建书香校园。围绕旅游文化、云南地方民族文化、南亚东南亚区域文化等,系统规划和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以文化艺术学院为主力军,依托大学生文化艺术团,统筹全校文化活动,以云南少数民族的歌舞、器乐、服饰等为特色,打造品牌文化活动。

(三)加快文化景观建设

实施校园人文景观设施建设工程,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加强新校区的系统规划与建设,加强老校区改造提升。建设一批主题雕塑、景观小品和2-3个文化广场。加大对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学生文体活动场所和健身活动场所的投入力度,满足学生文体活动需要。加强楼宇文化建设,楼宇内增设浮雕墙、墙绘、展板挂牌、宣传橱窗等,室外环境增设文化墙、文化长廊、涂鸦墙、读书角等。完善校园主要道路、广场和楼宇的路牌、标识制作。

(四)加强校园文化宣传

制作宣传视频、微电影、画册、海报、招生手册、招生简章等宣传物料。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建立健全通讯员队伍,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凸显学校特色。加强广播台和校报建设,积极报道先进人物和事迹,及时推送各类高雅文化和学术知识。做大做强以学校官方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加大在国家级媒体平台的宣传报道力度,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九、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工程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二是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体系,打造一支契合学生实际、体现时代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三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线索,以学生为对象,采取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多形式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二)加强通识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

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辩证思维和高尚志趣,具有较强生涯规划意识与技能,较高职业素养,较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识教育课程涵盖基础类课程(包括生命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特色类课程(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地方文化课程、校园特色文化课程)等,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职业礼仪、职业道德、职业实践和创就业指导等。

(三)加强学生第二课堂建设

充分发扬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精神,引导和支持学生自主开展职业素养大赛、志愿者服务、技能大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组织、参与活动的主体,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载体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全面系统地将学生多维度能力素养的提升融入到课堂以外的活动与生活中,实现全方位育人。

十、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一)共建旅游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

按照“服务地方、加强整合、重点突破”的建设思路,紧密围绕云南省构建“一圈四带五区”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的目标,依托学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和技术等资源,联合云南省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以及相关企业等多方资源,建设校企协同创新中心,针对智慧旅游、养老旅游、高铁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开展研究和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

(二)共建O2O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为导向,校企共建O2O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面向企业、院校和社会,针对毕业生、社会在职人员、复员军人、城镇化人口、农民工等不同群体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互动学做”培训模式开展各类岗位技能培训,实现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人员培训培养体系。

重点加强旅游高层次人才、新业态人才、乡村旅游人才、行业紧缺人才的培训,每年培训4000人次。依托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做好国培与省培师资培训、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等特色培训项目,每年不少于5项。充分利用学校在师资、行业属性等方面的优势为社区区民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与周边职业院校、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单位合作,对其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国际化、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等方面进行对口技术支援与帮扶。

(三)共建旅游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联合行业企业、政府、学界等多方资源共建旅游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一是结合《云南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及建设任务,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特色村等项目建设。并开展“旅游+”“互联网+”、高铁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等新型旅游课题研究。二是开展旅游行业职业教育前瞻与应用研究,打造旅游行业职业教育发展智库、理论与实践高地。主要开展中国、东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旅游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与模式研究、旅游行业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等。

(四)共建旅游行业企业服务中心

整合旅游管理学院、酒店管理学院等资源,联合相关机构共同成立旅游行业企业服务中心。重点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企业诊断和技术支持服务,帮助企业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加强经济发展政策研究,提供政策咨询;定期发布针对企业的市场调研报告;搭建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在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人才资源、技术创新、项目申报、数据调查、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开展管理、技术人员培训。

十一、办学条件改善工程

(一)加快新校区建设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新校区建设。新校区的规划与建设充分吸收现代校园建设的先进经验,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建设,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建成布局合理、分区明确、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智慧型、生态校园,包括教学区、生活区、学习广场、体育运动区、实训基地等,满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二)改善老校区教学条件

加快改善教学条件,改造提升原有的教学设备,引进和购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馆藏纸质图书达到64万册;建设一批设施完善、设备精良、功能齐全、特色明显、产学结合、开放合作的实验实训室。到2020年,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谋划发展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加强干部、党员队伍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继续实施好“先锋工程”,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作用。

成立学校建设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全面论证建设战略的科学性、可行性,组织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制定详实的实施方案与计划。建立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对规划整体及各项目的技术评估并提出建议,保证规划实施的科学性。

二、制度保障

以《学院章程》贯彻为核心,积极完善内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组织开展校内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工作。制定完善《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十三五”规划实施管理办法》《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十三五”规划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等规定以及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人事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经费保障

积极筹措办学经费。积极争取国家、地方政府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合理利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政策性资源;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吸引合作单位参与学校建设。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革校内资金管理模式,提高资金预算的科学性,审批使用的规范性,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建立健全经费使用考核机制,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质量保障

强化目标责任制。实施一级对一级负责制,通过层层分解目标和任务,将规划落实到各层级部门,建立部门负责人问责制,将规划落实情况与责任单位、责任人的年度考核、绩效评估挂钩,确保权、责、利统一,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加强监控与评估。制定分工明确、衔接有效、操作性强的规划实施方案,采取项目管理运作方式,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加强程序操作和过程监控,开展项目年度考核和中期检查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落实,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全面完成。


上一篇: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对外合作与交流“十三五”规划【二〇一七年四月】

下一篇:“新评估、新提升、新建设”职业教育专题讲座


学院微信公众号